《江淮水利科技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2019年6月5-6号“江淮气旋”天气过程分析

 
来源:江淮水利科技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22
 
1 天气概述 2019年6 月5 -6日,西南地区东部、中南地区中北部、华东地区中部、华北地区东南部自西向东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、强对流天气,此次过程属于典型的西南涡东移发展为江淮气旋的天气过程。本次过程的对流云系从时间上分为三部分:一是西南涡发展过程中前部的对流云团;二是气旋生成后的螺旋云系;三是气旋后部冷式切变线南侧的对流云带。 2 过程分析 2.1 天气形势分析 由过程发生前6月4日20时的500hPa形式场可以看到,贝加尔湖东部—内蒙古中部、河套及四川东部有三段高空槽成阶梯状分布,这种系统使冷空气随槽后较强偏北气流迅速南下,并且由于槽底位置偏南,所以冷平流可深入至我国中东部地区。同时在700hPa和850hPa的中低层,四川地区中部已有西南涡生成发展,并且值得注意的是,自华南至华北南部一直受大范围的偏南暖湿气流控制,这为随后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。配合地面形式场能够看到,西南地区东部此时已对应着比较完整的低压系统,且北方冷锋也已接近低压系统的前部。6月5日20时气旋已基本发展成型,当时的形式场中500hPa高空槽已经明显加深东移至华北—中南中北部一带,并且冷空气在槽后西北气流的引导下继续向南输送。在中低层,低涡系统在高空槽的引导下明显东移加强,低涡中心移至江汉南部,气旋式环流更加清晰。在700hPa上,低涡槽前的西南急流风速最高可达24m/s左右,这为气旋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。在850hPa上,有一较长冷舌自华北南部延伸至低涡系统后部,使冷暖气团在切变线附近形成强烈交汇,再配合切变线及高空槽系统的抬升,暖湿气流便在切变线南侧发展出较为深厚的对流云系。在地面气压场上,气旋的旋转使冷暖空气分别在气旋后部和前部发生交汇,形成典型的冷锋和暖锋结构,华东北部在气旋生成后已转为受低压倒槽控制。6月6日20时,气旋主体大部分已东移入海,强度也有所减弱。500hPa高空槽的北支基本已完全移出内陆,华北大部、中南北部、华东中北部转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,整体天气晴好,而南支仍处于中南地区中部和南部,但整体强度不强。但在850hPa上,气旋后部仍有一条延伸出的冷式切变线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,再配合700hPa仍在维持的西南气流(平均风速仍可达14m/s左右),使切变线南侧江南一带仍受到对流天气影响。至此,此次过程已发展至生命期末期。 图1 2019年6月5日08时(a)、20时(b),6日08时(c)、20时(d)700hPa相对湿度场(红色实线,单位:%)、垂直速度(彩色,单位:Pa·s-1、风场(单位:m·s-1) 2.2 湿度场和垂直速度场 参考陈筱秋等的方法(陈筱秋等,2016;邓伟等,2009;潘虹等,2014;于文霞等,2018),图1利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给出 了 6月 5日 08时(a)、20时 (b),6月 6日08时(c)、20时(b)的700hPa相对湿度和垂直速度分布。从中可见,6月5日08时(图1a)低涡槽前存在较强的湿空气上升运动,使得对流云系得到充分发展,此处可与雷达拼图上西南东部的较强回波相对应,槽后的冷湿空气也开始有明显的下沉。6月5日20时(图1b)在低涡东移发展形成气旋后,冷湿空气大规模南下,于槽后形成势力较强的冷气团,其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槽附近交汇,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气流上升带。垂直速度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暖式切变线靠近气旋中心附近的区域,气旋云系的回波主体也与之对应,这可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此处堆积后配合抬升条件及冷空气阻挡,形成了深厚的对流系统。6月6日08时(图1c)暖式切变线附近垂直速度大值区的范围略有缩小,对应云系的回波强度也略有减弱。此外,江南部分区域在较强西南气流的背景下有分散的对流云团激发,因此气流的上升运动也较强。6月6日20时(图1d)气旋主体东移入海后,其后部为大范围的下沉气流,因此天气晴好,而冷式切变线南侧(湖南西部-江西)由于仍有垂直速度的大值区,并且相对湿度较好,因此仍有对流云带存在。 [1]黄士松,林元弼,韦统健.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及有关预报问题的研究[J].大气科学,1976(1):27-41. [2]钱贞成,何宏让,刘超,王春明.天气图分析与短期天气预报[M].南京: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,2008. [3]寿绍文,寿绍文,徐海明.中国天气概论[M].北京:气象出版社,2013. [4]潘虹,邱新法,高婷,何永健,史建桥.基于TRMM和NCEP-FNL数据的降水估算研究[J].水土保持研究,2014,21(2):116-122. [5]邓伟,陈海波,马振升,田宏伟,张永涛,申占营.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的解码及其图形显示[J].气象与环境科学,2009,3203):78-82. [6]于文霞.基于MODIS和NCEP/NCAR数据的祁连山地区近地表大气水汽分析研究[D]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,2018. [7]陈筱秋,王咏青.基于NCEP资料的一次东移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结构特征分析[J].暴雨灾害,2016(1):53-60. 1 天气概述2019年6 月5 -6日,西南地区东部、中南地区中北部、华东地区中部、华北地区东南部自西向东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、强对流天气,此次过程属于典型的西南涡东移发展为江淮气旋的天气过程。本次过程的对流云系从时间上分为三部分:一是西南涡发展过程中前部的对流云团;二是气旋生成后的螺旋云系;三是气旋后部冷式切变线南侧的对流云带。2 过程分析2.1 天气形势分析由过程发生前6月4日20时的500hPa形式场可以看到,贝加尔湖东部—内蒙古中部、河套及四川东部有三段高空槽成阶梯状分布,这种系统使冷空气随槽后较强偏北气流迅速南下,并且由于槽底位置偏南,所以冷平流可深入至我国中东部地区。同时在700hPa和850hPa的中低层,四川地区中部已有西南涡生成发展,并且值得注意的是,自华南至华北南部一直受大范围的偏南暖湿气流控制,这为随后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。配合地面形式场能够看到,西南地区东部此时已对应着比较完整的低压系统,且北方冷锋也已接近低压系统的前部。6月5日20时气旋已基本发展成型,当时的形式场中500hPa高空槽已经明显加深东移至华北—中南中北部一带,并且冷空气在槽后西北气流的引导下继续向南输送。在中低层,低涡系统在高空槽的引导下明显东移加强,低涡中心移至江汉南部,气旋式环流更加清晰。在700hPa上,低涡槽前的西南急流风速最高可达24m/s左右,这为气旋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。在850hPa上,有一较长冷舌自华北南部延伸至低涡系统后部,使冷暖气团在切变线附近形成强烈交汇,再配合切变线及高空槽系统的抬升,暖湿气流便在切变线南侧发展出较为深厚的对流云系。在地面气压场上,气旋的旋转使冷暖空气分别在气旋后部和前部发生交汇,形成典型的冷锋和暖锋结构,华东北部在气旋生成后已转为受低压倒槽控制。6月6日20时,气旋主体大部分已东移入海,强度也有所减弱。500hPa高空槽的北支基本已完全移出内陆,华北大部、中南北部、华东中北部转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,整体天气晴好,而南支仍处于中南地区中部和南部,但整体强度不强。但在850hPa上,气旋后部仍有一条延伸出的冷式切变线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,再配合700hPa仍在维持的西南气流(平均风速仍可达14m/s左右),使切变线南侧江南一带仍受到对流天气影响。至此,此次过程已发展至生命期末期。图1 2019年6月5日08时(a)、20时(b),6日08时(c)、20时(d)700hPa相对湿度场(红色实线,单位:%)、垂直速度(彩色,单位:Pa·s-1、风场(单位:m·s-1)2.2 湿度场和垂直速度场参考陈筱秋等的方法(陈筱秋等,2016;邓伟等,2009;潘虹等,2014;于文霞等,2018),图1利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给出 了 6月 5日 08时(a)、20时 (b),6月 6日08时(c)、20时(b)的700hPa相对湿度和垂直速度分布。从中可见,6月5日08时(图1a)低涡槽前存在较强的湿空气上升运动,使得对流云系得到充分发展,此处可与雷达拼图上西南东部的较强回波相对应,槽后的冷湿空气也开始有明显的下沉。6月5日20时(图1b)在低涡东移发展形成气旋后,冷湿空气大规模南下,于槽后形成势力较强的冷气团,其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槽附近交汇,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气流上升带。垂直速度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暖式切变线靠近气旋中心附近的区域,气旋云系的回波主体也与之对应,这可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此处堆积后配合抬升条件及冷空气阻挡,形成了深厚的对流系统。6月6日08时(图1c)暖式切变线附近垂直速度大值区的范围略有缩小,对应云系的回波强度也略有减弱。此外,江南部分区域在较强西南气流的背景下有分散的对流云团激发,因此气流的上升运动也较强。6月6日20时(图1d)气旋主体东移入海后,其后部为大范围的下沉气流,因此天气晴好,而冷式切变线南侧(湖南西部-江西)由于仍有垂直速度的大值区,并且相对湿度较好,因此仍有对流云带存在。参考文献[1]黄士松,林元弼,韦统健.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及有关预报问题的研究[J].大气科学,1976(1):27-41.[2]钱贞成,何宏让,刘超,王春明.天气图分析与短期天气预报[M].南京: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,2008.[3]寿绍文,寿绍文,徐海明.中国天气概论[M].北京:气象出版社,2013.[4]潘虹,邱新法,高婷,何永健,史建桥.基于TRMM和NCEP-FNL数据的降水估算研究[J].水土保持研究,2014,21(2):116-122.[5]邓伟,陈海波,马振升,田宏伟,张永涛,申占营.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的解码及其图形显示[J].气象与环境科学,2009,3203):78-82.[6]于文霞.基于MODIS和NCEP/NCAR数据的祁连山地区近地表大气水汽分析研究[D]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,2018.[7]陈筱秋,王咏青.基于NCEP资料的一次东移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结构特征分析[J].暴雨灾害,2016(1):53-60.

文章来源:江淮水利科技 网址: http://jhslkj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8541.shtml


上一篇: 江淮传统民居特色研究
下一篇: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江淮水利科技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